(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皴皮槁项:形容皮肤干裂,颈部枯槁,这里比喻老态。
- 恒河:印度的一条河流,佛教中常用以比喻佛法广大如恒河沙数。
- 见性:指领悟佛性,达到觉悟的境界。
- 作茧蚕:比喻修行者如蚕作茧自缚,终将破茧成蝶。
- 蜕形蝉:比喻修行者如蝉蜕变,脱去旧壳,获得新生。
- 嘶风:指蝉鸣,比喻修行者的声音或影响力。
- 双趺:指双脚,这里比喻身体。
- 茶毗:佛教中指火化,即火葬。
- 只履:指单只的鞋子,这里比喻遗物。
- 窣堵:指佛塔,这里比喻修行者的归宿。
- 设土馒头:比喻虚假的修行成果。
- 新罗鹞子:指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的鹞子,比喻外来的、不真实的东西。
- 过天东:比喻迅速消失或不留下痕迹。
翻译
换得儿童般的皴皮槁项,依旧在恒河边领悟着相同的佛性。 修行者如蚕作茧自缚,终将破茧而出,如蝉蜕变,等待着在风中鸣叫。 身体可以随着火化而消逝,但谁又能知晓佛塔中的遗物空无一物。 设置的土馒头只是欺骗人的眼睛,新罗的鹞子飞过天东,迅速消失无踪。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佛智忠禅师实庵的寄题,表达了作者对修行和觉悟的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如恒河、见性、作茧蚕、蜕形蝉等,来描绘修行者的历程和境界。同时,通过对比虚假的修行成果和真正的觉悟,强调了修行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深刻领悟和精湛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