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晓起

· 方回
夜阑不能寐,鸡鸣垂欲三。 起步秋月影,寒发何毵毵。 斗柄落山北,参旗挂庭南。 三五忽四五,蛙蚓众喙缄。 独有络纬声,催织何喃喃。 禄仕心已息,愧未任桑蚕。 昨暮缺薪米,质以衾及缣。 七年为此郡,忍人所难堪。 焉知窘至此,不给石与甔。 独坐老树下,暗撚霜须髯。 墙外行人动,丧事箫鼓酣。 生之必有死,如岁代凉炎。 但颇讶薄俗,不复甄廉贪。 鄙诮采芝馁,歆羡脍肝馋。 想见攫夺子,枥马已就衔。 岂识有幽人,茹苦如饴甘。 念虽乏智计,识度终不凡。 儿女亦可割,深山建茅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夜阑:深夜。
  • 垂欲三:快要到三点。
  • 毵毵(sān sān):形容头发细长。
  • 斗柄:北斗七星的柄部。
  • 参旗:参宿和旗宿,均为星宿名。
  • 三五忽四五:指月亮的盈亏变化。
  • 蛙蚓:蛙和蚯蚓。
  • 喙缄:闭嘴。
  • 络纬:纺织娘,一种昆虫。
  • 催织:催促纺织。
  • 禄仕:官职俸禄。
  • 桑蚕:养蚕。
  • 衾及缣:被子和细绢。
  • (dān):古代盛酒的陶器。
  • (niǎn):捻,搓。
  • 霜须髯:白胡子。
  • 箫鼓酣:箫鼓声中丧事热闹。
  • 甄廉贪:辨别廉洁与贪婪。
  • 采芝馁:采芝而饿,指隐士生活。
  • 脍肝馋:贪婪地吃肉。
  • 枥马:马厩中的马。
  • 幽人:隐士。
  • 茹苦:吃苦。
  • 智计:智慧和计谋。
  • 识度:见识和度量。
  • 茅庵:茅草搭建的小屋。

翻译

深夜无法入睡,快要到三点时鸡鸣了。起身走在秋月的影子里,寒冷中头发显得细长。北斗七星的柄部落在山北,参宿和旗宿挂在庭院的南边。月亮的盈亏变化,蛙和蚯蚓都闭上了嘴。只有纺织娘的声音,催促着纺织,喃喃作响。官职俸禄的心思已经熄灭,惭愧自己未能养蚕。昨晚缺少柴火和米,只好用被子和细绢去换。七年来在这个郡,忍受着难以承受的困苦。哪里知道会窘迫到这种地步,连盛酒的陶器都没有。独自坐在老树下,暗自捻着白胡子。墙外的行人动了起来,丧事中的箫鼓声热闹。生必有死,就像岁月更替冷暖。但感到惊讶的是这浅薄的习俗,不再辨别廉洁与贪婪。嘲笑采芝而饿的隐士,贪婪地吃肉。想象那些争夺者,马已套上马衔。哪里知道有隐士,吃苦如同吃糖一样甘甜。虽然缺乏智慧和计谋,但见识和度量终究不凡。儿女之情也可以割舍,深山中建起茅草小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夜晚无法入眠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诗中,“夜阑不能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失眠状态,而“鸡鸣垂欲三”则进一步以时间的流逝来强调这种无眠的漫长。秋月的影子、斗柄和参旗的描写,增添了诗中的神秘和超然氛围。后文通过对生活困顿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清贫生活的接受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