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仲实之宜兴

· 杨载
南渡邦初造,西山将独贤。 立功何赫赫,流庆尚绵绵。 报国横戈数,登坛授钺专。 风云方际会,江海固周旋。 控险千钧弩,临危七宝鞭。 忠诚深足仗,智勇实兼全。 自返高桥役,端持宥府权。 兵威终抗敌,人力可回天。 甲第无踰者,诸孙固颖然。 初生同燕颔,有美自蝉娟。 善学闻当代,能诗起妙年。 卫公犹故物,郑老竟寒毡。 矫矫青云器,泠泠白雪弦。 同游虽未达,自视已无前。 政事兼留意,时髦孰比肩。 知机无转石,纵辨若奔川。 特达群公荐,酸寒众目怜。 姑为文学掾,会觅孝廉船。 必见公侯复,无论雨露偏。 秋风鹏鹗健,万里正翩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渡邦初造:指南宋初年,国家刚刚建立。
  • 西山将独贤:西山,指张仲实,将独贤,意指他将成为独一无二的贤才。
  • 立功何赫赫:赫赫,显著,显赫。
  • 流庆尚绵绵:流庆,指家族的荣耀和福祉;绵绵,连续不断。
  • 报国横戈数:横戈,指持戈战斗;数,多次。
  • 登坛授钺专:登坛,指升任高级职位;授钺,古代授予军权的象征。
  • 风云方际会:风云,比喻时局变化;际会,指时机。
  • 江海固周旋:固,坚持;周旋,应对。
  • 控险千钧弩:控险,控制危险;千钧弩,比喻强大的力量。
  • 临危七宝鞭:七宝鞭,古代传说中的神器,此处比喻在危难中能化险为夷。
  • 忠诚深足仗:足仗,足以依靠。
  • 智勇实兼全:兼全,兼备。
  • 自返高桥役:自返,自己返回;高桥役,指一次战役。
  • 端持宥府权:端持,坚定地持有;宥府权,指司法权。
  • 兵威终抗敌:兵威,军事威力。
  • 甲第无踰者:甲第,指高官显贵的府第;无踰者,无人能超越。
  • 诸孙固颖然:诸孙,指张仲实的后代;固颖然,指聪明出众。
  • 初生同燕颔:燕颔,燕子的下巴,比喻英俊。
  • 有美自蝉娟:蝉娟,美丽的样子。
  • 善学闻当代:善学,擅长学习;闻,闻名。
  • 能诗起妙年:妙年,年轻时。
  • 卫公犹故物:卫公,指张仲实;故物,旧物,此处指他的成就和影响依旧。
  • 郑老竟寒毡:郑老,指张仲实;寒毡,贫寒的生活。
  • 矫矫青云器:矫矫,高洁的样子;青云器,指有远大前程的人。
  • 泠泠白雪弦:泠泠,清脆的声音;白雪弦,比喻高洁的音乐。
  • 同游虽未达:同游,一同游历;未达,未达到目标。
  • 自视已无前:自视,自我评价;无前,无人能比。
  • 政事兼留意:政事,政治事务;兼留意,同时关注。
  • 时髦孰比肩:时髦,时兴的风尚;孰比肩,谁能相比。
  • 知机无转石:知机,洞察时机;无转石,比喻时机不可逆转。
  • 纵辨若奔川:纵辨,即使辩论;奔川,比喻辩论激烈如奔流的河水。
  • 特达群公荐:特达,特别出众;群公荐,众公推荐。
  • 酸寒众目怜:酸寒,贫寒;众目怜,众人同情。
  • 姑为文学掾:姑为,暂且做;文学掾,指文学方面的官职。
  • 会觅孝廉船:会觅,将会找到;孝廉船,指通过考试成为孝廉的途径。
  • 必见公侯复:必见,必定会看到;公侯复,指恢复公侯的地位。
  • 无论雨露偏:无论,不论;雨露偏,比喻恩泽不均。
  • 秋风鹏鹗健:秋风,比喻时机;鹏鹗,大鸟,比喻英才。
  • 万里正翩翩:翩翩,形容飞翔的样子。

翻译

南宋初年,国家刚刚建立,西山的张仲实将成为独一无二的贤才。他的功绩显赫,家族的荣耀和福祉连续不断。他多次持戈战斗,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军权,升任高级职位。在时局变化中,他坚持应对,控制危险如同千钧弩,面对危机能化险为夷如七宝鞭。他的忠诚足以依靠,智勇兼备。从高桥战役返回后,他坚定地持有司法权,最终以军事威力抗敌,证明了人力可以回天。他的府第无人能超越,后代聪明出众,英俊美丽,擅长学习,年轻时就以诗才闻名。他的成就和影响依旧,虽然生活贫寒,但他高洁如青云,音乐清脆如白雪。虽然一同游历的目标未达成,但他自我评价无人能比。他同时关注政治事务,时尚无人能比。他洞察时机不可逆转,即使辩论也如奔流的河水。他特别出众,被众人推荐,虽然贫寒但得到众人同情。他暂且做文学官,将会通过考试成为孝廉。他必定会看到公侯地位的恢复,不论恩泽是否均等。在秋风中,他如大鸟般健壮,万里飞翔翩翩。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张仲实的忠诚、智勇和卓越才能,以及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诗中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张仲实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在时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诗也表达了对张仲实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预示他将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元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