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二首其二

礼闱半月得从容,料峭春寒似早冬。 警夜每闻三弄角,论文直到五更钟。 雁来远路惊流景,草茁閒庭失旧踪。 得士共为天下贺,明朝揭榜醉黄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
  • 从容:悠闲自在。
  • 料峭:形容春风寒冷。
  • 警夜:夜间警戒。
  • 三弄角:古代军中乐器,此指夜间警戒的号角声。
  • 五更钟:古代夜间分为五更,五更钟即天将亮时的钟声。
  • 流景:流逝的光阴。
  • 草茁:草木茂盛。
  • 閒庭:空旷的庭院。
  • 得士:选拔到人才。
  • 揭榜:公布考试结果。
  • 黄封:黄色的封泥,此指封存的酒。

翻译

在礼闱的半个月里,我得以悠闲自在,尽管春寒料峭,仿佛早冬。 夜间常听到警戒的号角声,讨论学问直到天将亮的钟声响起。 从远方来的雁儿惊动了流逝的光阴,庭院中茂盛的草木掩盖了旧日的踪迹。 选拔到人才,共同为天下庆贺,明天公布考试结果,我们将醉饮封存的酒。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科举考试期间的情景,通过春寒、警夜、论文等细节,展现了考场的紧张与严肃。诗中“雁来远路惊流景”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对未来的期待。结尾的“得士共为天下贺”则体现了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

周伯琦

元饶州人,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周应极子。幼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顺帝至正中累迁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诚灭,乃归,寻卒。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有《说文字原》、《六书正讹》等。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