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有悸孺子,衣之狐裘。 匪余之病,余以为仇。 既撰余杖,升望于丘。 江不可涉,夕具余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ì):因害怕而心跳加速。
  • 孺子:小孩。
  • 狐裘:用狐狸皮毛制成的衣服,这里指保暖的衣服。
  • :非,不是。
  • (zhuàn):持,拿。
  • :手杖。
  • 升望:登高望远。
  • :小山。
  • :徒步过水,这里指过江。
  • :准备。

翻译

有个小孩感到害怕,我给他穿上了狐皮大衣。 这并不是因为我有病,而是我把这当作仇敌。 我拿着手杖,登上小山远望。 江水无法徒步渡过,傍晚我准备好了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其中包含了对小孩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应对。诗中的“悸孺子”和“衣之狐裘”表达了诗人对小孩的同情和保护,而“匪余之病,余以为仇”则暗示了诗人对某种情况的反感或不满。后两句“既撰余杖,升望于丘。江不可涉,夕具余舟”则展示了诗人的行动和决策,体现了他在面对自然障碍时的机智和准备。整体上,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隐居雁荡山五峰下,从学者众。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进《孝经图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辞职南归,途中病逝同州(陕西大荔),享年六十六岁。与杨维桢并称“杨李”。笃志复古,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