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道释儒门,三教归一,算来平等肩齐。道分天地,万化总归基。佛在灵山证果,六年后、雪岭修持。儒家教,温良恭俭,万代帝王师。
道传秘诀,佛流方便,忍辱慈悲。大成至圣,岂辩高低。都是后学晚辈,分人我、说是谈非。休争气,三尊一体,瞻仰共皈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释儒门:指道家、释家(佛教)和儒家。
- 三教归一:指道家、佛教和儒家三教最终归于一个统一的真理。
- 万化总归基:指万物变化最终都基于一个根本的原理。
- 灵山证果:佛教中指在灵山(印度的一座山,佛教圣地)上修行证得果位。
- 雪岭修持:指在雪山(可能指喜马拉雅山)上进行艰苦的修行。
- 温良恭俭:儒家提倡的四种美德,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 万代帝王师:指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尊崇,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 道传秘诀:指道家传授的深奥道理。
- 佛流方便:指佛教传教时采取的适应不同环境和人群的方法。
- 忍辱慈悲:佛教中的重要教义,忍辱指忍受苦难,慈悲指对众生的慈爱和同情。
- 大成至圣:指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至圣”,即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
- 后学晚辈:指后来的学习者和晚辈。
- 分人我:指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
- 说是谈非:指讨论是非对错。
- 三尊一体:指道家、佛教和儒家的三位一体,即三教合一。
- 瞻仰共皈依:指共同尊敬并皈依三教。
翻译
在道家、佛教和儒家的门派中,三教最终都归于一个统一的真理,它们在平等的地位上并肩而立。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基于一个根本的原理,佛教则是在灵山修行证得果位,六年后在雪山上进行艰苦的修行。儒家的教义提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这些美德使儒家成为历代帝王的指导思想。
道家传授深奥的道理,佛教则采取适应不同环境和人群的方法,强调忍辱和慈悲。儒家中的至圣,不辩高低,都是后来的学习者和晚辈,他们区分自我和他人,讨论是非对错。但我们应该停止争斗,因为道家、佛教和儒家实际上是三位一体,我们应该共同尊敬并皈依这三教。
赏析
这首作品强调了道家、佛教和儒家三教的统一性和平等性,认为它们虽然形式和方法不同,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理。通过对比和并列,诗人展示了三教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强调了它们在文化和哲学上的重要性。诗中提倡的忍辱和慈悲,以及对三教合一的推崇,体现了诗人对和谐共处的向往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整体上,这首诗是对三教文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