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同散木作

百年看月几回盈,那得中秋度度明。 纵使清光常满满,若无胜地也平平。 朱栏碧榭垂千亩,白水青霞过一生。 醒即抱鎗眠即枕,腮毛渐渐有霜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满。
  • 清光:指月光。
  • 胜地:美好的地方。
  • 朱栏碧榭:红色的栏杆和绿色的亭台,形容建筑的华丽。
  • 白水青霞:清澈的水和青色的霞光,形容景色的美丽。
  • :同“枪”,这里指枕头。
  • 腮毛:脸颊上的胡须。
  • 霜茎:白发的茎,指白发。

翻译

一生中能看到几次月圆,怎能期待每个中秋夜都如此明亮。 即使月光总是那么清澈明亮,如果没有美好的地方,也显得平淡无奇。 红色的栏杆和绿色的亭台,仿佛覆盖了千亩之地,清澈的水和青色的霞光,是我一生的向往。 醒来时抱着枕头,睡去时枕着枕头,渐渐地,脸颊上的胡须开始长出白发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色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百年看月几回盈”一句,既表达了对月圆之美的珍惜,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后文通过对“清光”与“胜地”的对比,强调了环境对于美好体验的重要性。结尾处的“腮毛渐渐有霜茎”则巧妙地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老去的无奈,增添了诗的深沉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