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别同方子公赋
葛巾不束毛,纱祫常见肘。
无日不酲花,有时坐枯柳。
天地一排场,谁分旦与丑。
神仙既荒唐,富贵复难偶。
杭人有谚言,言卑趣则有。
雷峰变作糟,西湖化为酒。
藕花作美人,一歌了一口。
三万六千回,一回三百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指头巾。
- 纱祫:纱质的衣服。
- 酲:醉酒。
- 旦与丑:戏曲中的角色,旦指女性角色,丑指滑稽角色。
- 荒唐:不合常理,荒诞。
- 难偶:难以匹配,难得。
- 谚言:民间流传的简短而富有智慧的话语。
- 雷峰:指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
- 糟:酒糟,这里比喻醉态。
- 化为酒:比喻西湖美景令人陶醉。
- 藕花:荷花。
- 一歌了:一首歌结束后。
- 三万六千回:极言次数之多,意指一生。
- 一回三百斗:一次饮酒三百斗,极言饮酒之多。
翻译
头巾松散不束紧,纱衣常露肘部。 没有一天不醉于花间,有时静坐于枯柳之下。 天地间一场大戏,谁来分清旦角与丑角? 神仙之事荒诞不经,富贵也难以强求。 杭州人有句谚语,话虽简单却意味深长。 雷峰塔仿佛变成了酒糟,西湖美景如同美酒。 荷花化作美人,一首歌唱罢便饮一口酒。 一生中无数次醉饮,每次都喝下三百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西湖边的放逸生活,通过“葛巾不束毛,纱祫常见肘”展现了一种不拘小节、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诗中“无日不酲花,有时坐枯柳”进一步以醉花、枯柳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沉醉和对世俗的淡漠。后文通过杭州谚语和雷峰塔、西湖的比喻,将美景与美酒相提并论,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享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