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古六首屈同姓

雒阳年少人,立谈长太息。 天子议公卿,诸老逊英识。 更定不少宽,绛灌驱之亟。 有君如汉文,怀才良堪恻。 当年稍优游,大臣可浸潗。 后之君子曰,将以此为术。 娩默槃崇高,养錞百无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雒阳:即洛阳,古都名。
  • 年少人:年轻人。
  • 立谈:站着交谈。
  • 太息:深深的叹息。
  • 天子:皇帝。
  • 议公卿:讨论国家大事的官员。
  • 诸老:指年长的官员。
  • :谦让,不及。
  • 英识:卓越的见识。
  • 更定:更改决定。
  • 不少宽:不稍加宽容。
  • 绛灌:指红色的液体,可能指血。
  • 驱之亟:急迫地驱赶。
  • 汉文:汉文帝,西汉的一位贤明皇帝。
  • 怀才:怀有才能。
  • 良堪恻:确实值得同情。
  • 优游:悠闲自在。
  • 大臣:高级官员。
  • 浸潗:逐渐渗透,影响。
  • 后之君子:后来的有德之人。
  • :方法,策略。
  • 娩默:沉默不语。
  • 槃崇高:指高远的志向或地位。
  • 养錞:培养和谐。
  • 百无失:没有任何失误。

翻译

洛阳的年轻人,站着交谈时深深叹息。 皇帝与公卿讨论国家大事,老官员们的见识不及英才。 更改决定时毫不宽容,红色的液体急迫地驱赶。 有君王如汉文帝,怀有才能确实值得同情。 当年若能稍加悠闲,大臣们的影响可以逐渐渗透。 后来的有德之人说,这是他们的策略。 沉默不语,保持高远的志向,培养和谐,确保没有任何失误。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洛阳年轻人的叹息,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峻和人才的困境。诗中对比了年长官员与年轻英才的见识,以及皇帝与大臣在决策上的严苛与急迫。通过对汉文帝的怀念,表达了对于贤明君主和宽松政治环境的向往。最后,诗中的“后之君子”提出了保持沉默、坚守高远志向和培养和谐的策略,以确保政治的稳定和无失误,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智慧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