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

山以云为邮,云穷山身见。 石貌呈巧心,瘦妍竞奇变。 暄凉隔下天,葛絺易柔练。 一石一狂呼,前石翻为殿。 万仞瞰畸云,倏缕倏飞片。 抚松坐枯岩,一往谢尘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óu):传递的意思。
  • (yán):美丽。
  • 葛絺(gé chī):葛布的统称。
  • (rèn):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 倏缕(shū lǚ):很快地成缕状。
  • (juàn):挂,缠绕。

翻译

山上的云雾如同传递信息的使者,云散去时山的全貌便显现出来。 石头的外貌呈现出巧妙的心思,或瘦或美,竞相奇妙地变化着。 山上的气候与山下截然不同,葛布在这里变得像柔软的丝织品。 每一块石头都让人忍不住狂呼,前面的石头仿佛变成了宫殿。 从万仞高山上俯瞰奇异的云朵,它们时而成缕状,时而飞速飘散成片状。 抚摸着松树,坐在干枯的岩石上,一下子摆脱了尘世的纠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池寺周围的山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山、云、石的奇妙景观和变幻之美。诗中通过“山以云为邮”“石貌呈巧心”等词句,赋予山水以生命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同时,“暄凉隔下天”“一往谢尘罥”等表达,又体现了诗人在这山水之间所获得的超脱尘世的感受。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天池寺周围的壮美景色和宁静氛围。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