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水呜咽,夜夜作秦语。 问子何代人,防胡旧军旅。 冤魄滞孤魂,不得归乡土。 白水洗白骨,瘢尽水酸楚。 洗多成黑流,水性毒于蛊。 立马古战场,长嘶待天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呜咽 (wū yè):形容水声像人在哭泣。
  • 秦语:指古代秦地的方言,这里指长城守军的语言。
  • 冤魄:冤屈的灵魂。
  • (zhì):停留,不流通。
  • (bān):疤痕。
  • 酸楚:形容心情痛苦。
  • (gǔ):传说中能害人的毒虫。
  • (sī):马的叫声。

翻译

长城下的水声呜咽,夜夜仿佛在说着秦地的方言。 问你是哪个时代的人,原来是防卫胡人的老兵。 冤屈的灵魂停留在此,不能回归故乡的土地。 白水冲洗着白骨,疤痕洗净后水变得酸楚。 冲洗得多了,水流变成黑色,水的性质比蛊毒还要毒。 骑马立于古老的战场,长声嘶鸣等待天降甘霖。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长城下的水声和战场上的白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诗中“长城水呜咽”一句,以水声喻人声,表达了士兵们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哀怨。后文通过“冤魄滞孤魂”和“白水洗白骨”等意象,进一步加深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士兵们无法安息的悲惨境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