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观水壁忆真际和尚

幻士幻入水三昧,博取天河作手戏。 跳珠回沬五尺馀,王成草木掀涛势。 古佛堂前柏树子,半裂空心半髡死。 荒檐龙钟几病僧,日暮空垣拾菌耳。 堂头老像如冰冷,寒碑月写风枝影。 石栏狮子向东啼,夜深唤却虚空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幻士:指修行者,此处特指真际和尚。
  • 水三昧:佛教术语,指禅定中对水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 博取:获取,引申为引导或利用。
  • 天河:银河,比喻水的壮阔。
  • 跳珠回沬:形容水花四溅,如同跳跃的珍珠和回旋的泡沫。
  • 五尺馀:超过五尺,形容水花的高度。
  • 王成草木掀涛势:形容草木在风涛中摇摆,如同被大浪掀起的气势。
  • 古佛堂:古老的佛堂。
  • 柏树子:柏树的果实或小枝。
  • 半裂空心:形容柏树半边已经空心裂开。
  • 半髡死:半边已经枯死,髡指剃发,这里指树木的枯萎。
  • 荒檐:破旧的屋檐。
  • 龙钟:形容老态龙钟,行动不便。
  • 病僧:生病的僧人。
  • 日暮:傍晚。
  • 空垣:荒废的墙壁。
  • 拾菌耳:捡拾地上的菌类。
  • 堂头老像:佛堂中的古老佛像。
  • 冰冷:形容佛像给人的感觉冷清。
  • 寒碑:冰冷的石碑。
  • 月写风枝影:月光下,风吹动树枝投下的影子。
  • 石栏:石制的栏杆。
  • 向东啼:向东边啼叫,这里可能指石雕的狮子。
  • 夜深:深夜。
  • 唤却虚空醒:唤醒了虚空的觉醒,指狮子的啼叫似乎唤醒了沉睡的宇宙。

翻译

修行者真际和尚进入对水的深刻禅定,引导天河作为他的游戏。水花四溅,如同跳跃的珍珠和回旋的泡沫,高达五尺有余,周围的草木在风涛中摇摆,仿佛被大浪掀起的气势。古佛堂前的柏树,半边已经空心裂开,半边已经枯死。荒废的屋檐下,几个行动不便的病僧在傍晚时分捡拾地上的菌类。佛堂中的古老佛像给人冷清的感觉,冰冷的石碑上,月光下风吹动树枝投下的影子。石制的栏杆上,石雕的狮子向东边啼叫,深夜中似乎唤醒了沉睡的宇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赵州观水壁的描绘,回忆了真际和尚的修行生活。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跳珠回沬”、“王成草木掀涛势”等,展现了水花的壮丽和自然界的生机。同时,通过对古佛堂、柏树、病僧等元素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沧桑和寂静的氛围。诗的结尾,石栏狮子的啼叫象征着对虚空的觉醒,寓意深远。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