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

苍松老鬣风掀舞,垒垒孤烟问无主。 铜驼陌上旧王侯,吹作行人面上土。 山头白杨化为姥,夜夜田中驱石虎。 衣冠北向拜寿陵,树上乌鸦能汉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邙(běi máng):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古代多有王侯将相葬于此。
  • 苍松老鬣:苍老的松树枝条,鬣(liè)指松树的枝条。
  • 铜驼陌:古代洛阳的一个地名,因有铜铸的骆驼而得名,曾是繁华之地。
  • 面上土:指尘埃,比喻微不足道。
  • 白杨:一种树,常植于墓地。
  • (mǔ):老妇人。
  • 石虎:古代传说中的怪兽,这里指山中的石头。
  • 衣冠:指士人的服饰,这里代指士人。
  • 寿陵:指皇帝的陵墓。
  • 乌鸦能汉语:比喻不可能的事情,乌鸦不会说人话。

翻译

苍老的松树枝条在风中摇曳,孤寂的烟雾缭绕,无人问津。 铜驼陌上的昔日王侯,如今已成过往,化为行人脸上的尘埃。 山头的白杨树仿佛变成了老妇人,夜夜在田中驱赶着石头怪兽。 士人们向北方的寿陵致敬,而树上的乌鸦竟能说汉语,这不过是荒诞的幻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北邙山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诗中“苍松老鬣风掀舞”和“铜驼陌上旧王侯”等句,以苍松和铜驼为象征,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繁华的消逝。后两句则通过荒诞的想象,如“白杨化为姥”和“乌鸦能汉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常和荒凉的氛围,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常的感慨。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