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诗送王觉斯学士之南掌院二首

明文郁郁大经垂,群杰相雄复自师。 举世言风因失雅,何人述史乃徵诗。 东西旧识兰台赋,南北新瞻学士仪。 此去六朝金粉地,再三终始问兴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郁郁:文采盛美。
  • 大经:重要的经典。
  • 群杰:众多杰出的人物。
  • 相雄:相互竞争,争雄。
  • 自师:各自以对方为师,互相学习。
  • 举世:全世界,整个社会。
  • 言风:谈论风气,指当时的文学风尚。
  • 失雅:失去了高雅,指文学风尚变得低俗。
  • 述史:叙述历史。
  • 徵诗:征引诗歌,指用诗歌来表达历史。
  • 兰台:古代官署名,掌管图书、史籍等,这里指文学、史学。
  • :古代一种文体,多用于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
  • 学士:古代官职名,掌管文学、经学等。
  • :仪态,风度。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南京。
  • 金粉地:指繁华富丽的地方,这里特指南京。
  • 再三终始:反复探究,从头到尾。
  • 问兴衰:探究兴盛和衰败的原因。

翻译

明代的文学文采盛美,重要的经典流传下来,众多杰出的人物相互竞争,又互相学习。整个社会都在谈论风气,却失去了高雅,而叙述历史时,又征引诗歌来表达。东西方都熟悉兰台的赋文,而南北新近又瞻仰到学士的风度。此去南京,那六朝的繁华之地,我将反复探究其兴盛和衰败的原因。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代文学的赞美和对当时文学风尚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重视和对学问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文学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和历史的热爱和追求。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