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洲曾郡伯对竹赋

鸣玉锵锵翠满阑,济川佳致此时看。 春风不厌儿孙长,劲节尤宜霜雪寒。 栖凤每留千岁实,掣鳌还付八冥竿。 高楼取就西山外,谁玩当年傲吏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玉:形容竹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如同玉石相击。
  • 锵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翠满阑:翠绿的竹子长满了栏杆。
  • 济川:指治理国家,这里比喻竹子的品质如同治理国家的贤人。
  • 佳致:美好的景致或意趣。
  • 春风不厌:春风不会厌倦,比喻自然界对万物的滋养。
  • 儿孙长:比喻竹子的生长。
  • 劲节:坚韧的竹节,比喻坚强的意志或品格。
  • 尤宜:特别适合。
  • 霜雪寒:严寒的霜雪,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 栖凤: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这里比喻竹子的高洁。
  • 千岁实:指竹子结的果实,比喻长久的价值。
  • 掣鳌:比喻力大无穷,这里指竹子的坚韧。
  • 八冥竿:深远的竿,比喻竹子的挺拔。
  • 傲吏冠:傲视群僚的官员的帽子,比喻高洁不群。

翻译

翠绿的竹子在风中发出玉石相击般的声音,长满了栏杆,此时正是欣赏治理国家般贤人品质的好时机。春风不会厌倦地滋养着竹子的生长,而竹子的坚韧节操特别适合在严寒的霜雪中展现。竹子结出的果实能吸引凤凰栖息,其坚韧如同力大无穷的掣鳌,挺拔如同深远的竿。在西山外建起的高楼中,谁能不欣赏这当年傲视群僚的高洁之士的风采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赞美了其坚韧不拔、高洁不群的品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鸣玉锵锵”形容竹叶的声音,“劲节尤宜霜雪寒”表现竹子的坚韧,“栖凤”和“掣鳌”则分别象征了竹子的高洁和力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竹子品质的崇高赞美,同时也寄寓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区元晋

区元晋,字惟康。新会人。越子。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举人。官云南镇南知州,晋福建兴化府同知。著有《见泉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等有传。区元晋诗,以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刻区越撰《乡贤区西屏集》之《区奉政遗稿》为底本,参校一九五四年重印《区西屏见泉二公合集》中之《奉政区见泉公遗集》。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