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曲

· 高适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 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蕃军:指外族的军队。
  • 代马:指代地的马,代地位于今河北省北部,以产良马著称。
  • 喷风:形容马奔跑时带起的风。
  • 金甲:金属制成的铠甲。
  • 阏支:古代北方民族对贵族妇女的称呼。
  • 锦裘:华丽的皮衣。
  • 雕戈:雕刻有图案的戈,古代一种兵器。
  • 豹尾:豹子的尾巴,这里指戈上装饰的豹尾。
  • 红旆:红色的旗帜。
  • 狼头:旗帜上装饰的狼头图案。
  • 鸣笳:吹奏笳(一种古代乐器)的声音。
  • 汉使:汉朝的使者。

翻译

外族的军队沿着边塞游走,代地的马在秋风中奔驰。 老将军穿着金色的铠甲,贵族妇女披着华丽的皮衣。 雕刻精美的戈上装饰着豹尾,红色的旗帜上插着狼头。 日暮时分,在天山之下,笳声响起,汉朝的使者感到忧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和战争的紧张气氛。通过“蕃军”、“代马”、“金甲”、“锦裘”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边塞军队的形象。诗中的“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不仅展示了军队的装备,也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结尾的“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则表达了汉朝使者在边塞的孤独和忧愁,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高适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