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歌

· 高适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叟(sǎo):山中的老者。
  • 驻眼:凝视,目不转睛。
  • 笋皮笠子:用笋皮制成的帽子。
  • 荷叶衣:用荷叶制成的衣服,形容简朴。
  • 心无所营:心中没有杂念,不追求世俗之事。
  • 钓矶(jī):钓鱼时坐的石头。

翻译

在弯曲的岸边,深潭旁,一位山中老者, 他凝视着鱼钩,手不移动。 世人都想知道他的名字, 但他沉默良久,不愿开口。 他戴着笋皮做的帽子,穿着荷叶衣, 心中无杂念,只守着钓鱼的石头。 料想他的孤舟没有固定的停泊之处, 日暮时分,他持着鱼竿,不知将归何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深居山林、超然物外的渔父形象。通过“驻眼看钩不移手”和“良久问他不开口”的细节,表现了渔父专注而沉默的性格。诗中的“笋皮笠子荷叶衣”和“心无所营守钓矶”进一步以简朴的服饰和无欲无求的心态,展现了渔父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结尾的“孤舟无定止”和“日暮持竿何处归”则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哲学,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