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

· 高适
浩荡去乡县,飘飖瞻节旄。 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 主人未相识,客子心忉忉。 顾见征战归,始知士马豪。 戈鋋耀崖谷,声气如风涛。 隐轸戎旅间,功业竞相褒。 献状陈首级,飨军烹太牢。 俘囚驱面缚,长幼随颠毛。 毡裘何蒙茸,血食本膻臊。 汉将乃儿戏,秦人空自劳。 立马眺洪河,惊风吹白蒿。 云屯寒色苦,雪合群山高。 远戍际天末,边烽连贼壕。 我本江海游,逝将心利逃。 一朝感推荐,万里从英髦。 飞鸣盖殊伦,俯仰忝诸曹。 燕颔知有待,龙泉惟所操。 相士惭入幕,怀贤愿同袍。 清抡挥麈尾,乘酣持蟹螯。 此行岂易酬,深意方郁陶。 微效傥不遂,终然辞佩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浩荡(hào d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
  • 飘飖(piāo yáo):飘动摇曳。
  • 节旄(jié máo):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用以表示身份。
  • 忉忉(dāo dāo):忧虑的样子。
  • 戈鋋(gē chán):古代兵器,戈是矛,鋋是小矛。
  • 隐轸(yǐn zhěn):隐秘而众多。
  • 太牢(tài láo):古代祭祀时用牛、羊、豕三牲,称为太牢。
  • 面缚(miàn fù):双手反绑于背后。
  • 蒙茸(méng róng):杂乱的样子。
  • 膻臊(shān sāo):腥臭味。
  • (tiào):远望。
  • 麈尾(zhǔ wěi):拂尘。
  • 蟹螯(xiè áo):螃蟹的大钳子。
  • 郁陶(yù táo):忧思积聚。

翻译

我离开家乡,广阔无边地前行,飘动摇曳地望着使者的节杖。扬鞭从武威出发,太阳落山时到达临洮。主人尚未相识,作为客人我心中忧虑。回头看见征战归来的士兵,才知道他们的英勇。兵器在崖谷中闪耀,声势如同风涛。在隐秘而众多的戎旅中,功业相互赞扬。献上战状和首级,用太牢祭祀军士。俘虏被驱赶,双手反绑,长幼都随风摇摆。毡裘杂乱,血腥味本就腥臭。汉将的行为如同儿戏,秦人徒劳无功。立马远望黄河,惊风吹动白蒿。云聚集,寒色苦涩,雪覆盖群山高耸。远戍到达天边,边烽连接贼壕。我本是江海游子,决心逃离名利。一旦感动于推荐,便万里追随英才。飞翔鸣叫,与众不同,俯仰之间感到羞愧。燕颔知道有所期待,龙泉剑只为自己所持。相士惭愧入幕,愿与贤者同袍。清挥拂尘,乘醉持蟹螯。此行岂易完成,深意正积聚。如果微小的效忠不能实现,最终将辞去佩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武威到临洮的旅途经历,以及对边疆战事的观察和感慨。诗中,诗人通过对战场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超脱和对英才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深沉的情感。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