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荥阳

· 高启
嘉陵美山水,亦复富文彦。 杨君产其邦,材拔性高狷。 布衣走名都,早入艺林选。 客屈稷下谈,王邀邺中宴。 出门得名声,不假亲旧援。 匣剑未久埋,囊锥已先见。 吐词实瑰奇,读者心欲颤。 刀鸣斗夫勇,花妥笑女倩。 如观广场中,百戏张曼衍。 平生眼无人,遇我独相善。 陌头每并出,两骑无后先。 喜从兔园游,惭受狗监荐。 君歌我固服,我赋君亦羡。 堕筵吟帽乌,踏席舞裙茜。 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 有时出城西,山水恣攀践。 岩眠曙猿惊,涧饮夏莺啭。 吴宫妓去榭,萧寺僧开殿。 龙门剥阴苔,高什记题遍。 欢游正相酣,世事忽惊变。 朋俦半生死,一世如激电。 我棹返江浔,君车赴淮甸。 旋闻逐流人,居濠又移汴。 一身去何赍,空橐唯破砚。 危途晚行疲,欲进足如罥。 狼来树杪避,蝎走灯下见。 渡河自撑篙,水急船断纤。 及至秋已深,旧褐风裂片。 难寻高阳饮,空吊鄢陵战。 圣恩忽加怜,收拔佐山县。 卑曹敢云辞,执版谒府掾。 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低飞蓬蒿间,不异雉带箭。 有亲寓京师,年老阙供馔。 欲奉朝夕欢,去职胡敢擅。 晨上宰相书,得归遂微愿。 上堂具珍鲑,呼妇卖钗钏。 我时别君久,问讯愧无便。 空题忆君诗,细字书满卷。 今春被诏起,前史预编撰。 始来长干门,杨柳正飞燕。 逢君风尘余,不改旧颜面。 握手话苦辛,悲喜杂庆唁。 客中虽无钱,自写赊酒券。 邀来卧东阁,月出初锁院。 君言涉艰难,壮志今已倦。 回头悟前非,更名慕蘧瑗。 我闻棠溪金,不畏经百炼。 胡为暂失路,遽欲老贫贱。 吾皇奋神武,四海始安奠。 栈通谕夷文,驿走征士传。 时巡抗霓旌,肆觐冠星弁。 功成万瑞集,礼欲议封禅。 君才适时需,正若当暑扇。 手持照国珠,胸出补衮线。 便应上金銮,立对被天眷。 嗟余忝载笔,鼠璞难自炫。 幸兹际昌辰,魏阙宁不恋。 但忧误蒙恩,不称终冒谴。 秋风楚潮满,归舸帆欲转。 君若念故交,殷勤一相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彦,yàn。
  • 高狷:高洁正直,狷,juàn。
  • 稷下谈:“稷下”指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这里借指有才华的谈论。
  • 邺中宴:“邺”指邺城,借指盛大的宴会。
  • 曼衍:连绵不断。
  • 兔园:也叫梁园,是古代的一处园林。
  • 狗监荐:汉代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推荐司马相如,后指举荐人才。
  • 堕筵:掉到宴席上。
  • 桥(qiáo):撑取。
  • 罥(juàn):缠绕。
  • :粗布衣服。
  • 高什:犹“篇什”,指诗歌作品。
  • 执版:拿着拜见长官的木板。
  • 微愿:小小的愿望。
  • 鲑(guī):鱼类菜肴。
  • 庆唁:庆贺和吊唁。
  • 棠溪金:棠溪宝剑,这里指珍贵之物。
  • 蘧瑗(qú yuàn):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 :栈道。
  • 谕夷文:传达给外族的文书。
  • 星弁(biàn):星光灿烂的帽子,指代高官。
  •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仪式。
  • 补衮(gǔn)线:喻指补救皇帝的缺失。
  • 自炫:自我炫耀。
  • 昌辰:昌盛的时代。

翻译

嘉陵江有着美丽的山水,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杨君出自那里,才华出众且性格高洁正直。他身着布衣行走于各大名城,早早地就被选入了文人雅士之列。他像在稷下学宫那样高谈阔论,像被邀请参加邺中的盛大宴会。他出门就获得名声,不用借助亲友的帮助。他就像未久埋的剑,未被遮蔽的锥子早早显露。他的言辞着实瑰丽奇特,让读者内心都为之颤动。像斗士挥刀般勇猛,像女子笑容般美好。如同在广场中,各种表演连绵不断。他一生眼中无人,唯独遇到我特别友好。我们在街头常一起并肩而出,两人骑马不分先后。高兴地一起在兔园游玩,惭愧受到像狗监荐才那样的推荐。你唱歌我固然佩服,我作赋你也很羡慕。帽子掉在宴席上,在筵席上起舞,裙子如红色般艳丽。醉酒时一起欢声笑语,往往夹杂着诙谐俗语。有时出城到西边,尽情地攀登游玩山水。在山岩上睡觉惊起黎明的猿猴,在山涧饮水听见夏莺的鸣啭。吴宫的歌女离去后的台榭,萧寺的僧人打开殿门。龙门上剥去阴暗的苔藓,很多诗篇都题记遍了。欢快地游玩正酣畅时,世事忽然发生惊人变化。朋友一半已经生死相隔,一生如同闪电般迅速。我划船返回江浔,你乘车奔赴淮甸。不久听说你又随着流放的人,住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