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集生太史报命还都

輶轩朝发柳依依,淮甸听莺驷牡騑。 天上故人劳属念,日南佳事递相违。 烽烟满目连青塞,剑佩生香动紫微。 引见预知承顾问,九重渊穆正宵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輶轩(yóu xuān):古代一种轻便的车。
  • 柳依依:形容柳树枝条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 淮甸:指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
  • 驷牡騑(sì mǔ fēi):四匹公马拉的车,騑指马。
  • 日南:地名,指今越南中部一带。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乱。
  • 青塞:指边疆。
  • 剑佩:佩剑,指武官的装饰。
  • 紫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也指皇宫。
  • 九重:指皇宫,也指皇帝。
  • 渊穆:深邃肃穆。
  • 宵衣:指皇帝勤于政事,天未亮就穿衣起身。

翻译

早晨,轻车从柳树依依的地方出发,我在淮河平原上听着莺歌,乘坐着四匹公马拉的车。天上的老朋友劳烦挂念,日南的好消息却接连错过。眼前是战乱的烽烟,连接着边疆,武官的佩剑散发着香气,触动着皇宫的宁静。预知将会被皇帝召见并咨询,皇帝正勤于政事,深邃肃穆,天未亮就穿衣起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陈集生太史回京的情景,通过“輶轩朝发”、“淮甸听莺”等意象展现了旅途的宁静与美好,同时“烽烟满目”、“剑佩生香”则反映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朝廷的庄严。诗中“九重渊穆正宵衣”一句,既表达了对皇帝勤政的赞颂,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及对国家的忧虑。

区怀年

区怀年,字叔永。高明人。大相仲子。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贡生,任太学考通判。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入都候选,以内艰回籍,后授翰林院孔目。归卧云石,学赤松游,日以赓和撰述为事。著有《玄超堂藏稿》、《击筑吟》诸集。清光绪《高明县志》卷一三有传。 ► 2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