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谷司仆见问

幸自返中园,非关逃微禄。 方因疾病余,黾勉供樵牧。 春至东郭田,夏来北林木。 时从远原上,日纵平郊目。 野老逢与言,道书间能读。 何为共世人,无事相追逐。 劳君问出处,日暮掩茅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幸自:幸亏,幸好。
  • :返回。
  • 中园:指自己的家园。
  • 非关:不是因为。
  • :逃避。
  • 微禄:微薄的俸禄,指官职。
  • 方因:正因。
  • 疾病余:病愈之后。
  • 黾勉:勉力,努力。
  • 樵牧:砍柴和放牧,指农活。
  • 东郭田:东边的田地。
  • 北林木:北边的林木。
  • 远原:远处的平原。
  • 平郊目:平坦的郊外景色。
  • 野老:村中的老人。
  • 道书:指道教的书籍。
  • 何为:为何。
  • 共世人:与世人共同。
  • 无事:没有事情。
  • 相追逐:相互追逐,指世俗的纷扰。
  • 劳君:劳烦您。
  • 问出处:询问去向。
  • 日暮:傍晚。
  • 掩茅屋:关上茅屋的门。

翻译

幸好我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并不是为了逃避那微薄的官职俸禄。 正因为我病愈之后,努力地从事砍柴和放牧的农活。 春天我来到东边的田地,夏天则去北边的林木。 时常登上远处的平原,白天纵情欣赏平坦的郊外景色。 与村中的老人相遇交谈,偶尔也能读读道教的书籍。 为何要与世人共同,没有事情地相互追逐呢? 劳烦您询问我的去向,傍晚时分我将关上茅屋的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叔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幸自返中园”一句,即表明了诗人对家园的眷恋,而“非关逃微禄”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并非为了逃避官场生活而归隐。诗人在描述自己的田园生活时,用“春至东郭田,夏来北林木”等句,展现了四季变换中的自然美景,以及他与野老的交流和阅读道书的闲适。最后,诗人以“日暮掩茅屋”作结,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

高叔嗣

明河南祥符人,字子业。号苏门山人。嘉靖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历稽勋郎中。出为山西左参政,断疑狱,人称为神。迁湖广按察使。卒官。少受知李梦阳,与马理、王道切磋文艺。有《苏门集》。 ► 1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