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丕上人还四明育王寺

· 高启
解夏还寻旧寺栖,满船黄叶过长溪。 袈裟影入秋山远,舍利光悬夜塔低。 鹅识讲时常绕听,猿知定后不惊啼。 却惭扰扰尘中客,觉路如今去尚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解夏:佛教用语,指僧人在夏季结束后的修行期。
  • 袈裟:佛教僧侣的法衣。
  • 舍利:佛教中指佛陀或高僧的遗骨。
  • 夜塔:指寺庙中的佛塔,夜间灯光照耀。
  • 讲时:指僧人讲经的时间。
  • 定后:指僧人修行禅定之后。
  • 扰扰:形容纷乱、繁忙。
  • 觉路:指修行的道路,达到觉悟的路径。

翻译

在夏季修行结束后,我再次寻找旧时的寺庙栖息,满船的黄叶随着长溪漂流。 袈裟的影子映入秋山,显得遥远,舍利的光芒在夜间的塔上低悬。 鹅儿知道讲经时常围绕聆听,猿猴明白定后不会惊扰啼叫。 我却惭愧于纷扰的尘世中的客人,觉悟的道路至今仍然迷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高启在夏季修行结束后,返回四明育王寺的情景。诗中通过“满船黄叶”、“袈裟影入秋山”等意象,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后两句通过对鹅和猿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对尘世的迷茫和对修行道路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反思。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