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林

佗城兵火后,古寺隐蒿莱。 马系菩提树,笳吹般若台。 东西增雁翅,咫尺亦龙堆。 炊骨当年恨,黄昏鬼哭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诃林: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古代的林地。
  • 佗城:地名,可能指某个古代的城市。
  • 兵火:战争和火灾。
  • 蒿莱:杂草丛生的地方。
  • 菩提树: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树,传说中佛陀在此树下悟道。
  • 笳吹: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用笳吹奏。
  • 般若台:佛教中指智慧的台座,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某个地方。
  • 雁翅:比喻形状或排列像雁翅的东西。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龙堆: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高地或土堆。
  • 炊骨:指战争中人死后被焚烧的骨头。
  • 鬼哭:形容战争后的凄惨景象,鬼魂哭泣。

翻译

在佗城经历战火和火灾之后,古老的寺庙隐没在杂草丛中。 战马被系在象征智慧的菩提树下,笳声在智慧的般若台上回荡。 东西两侧像雁翅一样排列,近在咫尺的地方也有如龙堆般的高地。 当年战争中人骨被焚烧的恨意,黄昏时分,鬼魂的哭泣声哀伤至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通过古寺、菩提树、般若台等佛教元素,以及战马、笳声、炊骨等战争痕迹,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破坏和生命消逝的深切哀悼。诗中“黄昏鬼哭哀”一句,更是以超自然的意象,强化了战争带来的无尽悲痛和哀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沉痛,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