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文学之韶州

三十六韶石,芙蓉翠可怜。 重华曾奏乐,遗响在林泉。 龙驭留荒服,珠丘隔暮天。 凭君陈桂酒,去洒九疑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韶石:指韶州(今广东韶关)的石头,因韶州有韶山而得名。
  • 重华:指舜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因其有德行,故称“重华”。
  • 龙驭:指帝王的车辆,这里代指帝王。
  • 荒服:古代称边远地区为荒服。
  • 珠丘:传说中舜帝的陵墓。
  • 九疑:山名,在今湖南省境内,传说中舜帝的葬地。

翻译

韶州有三十六块美丽的石头,它们像芙蓉花一样翠绿可爱。 古代的舜帝曾在这里奏乐,那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在林间泉水边回响。 舜帝的车驾留在了这遥远的边疆,而他的陵墓却远在暮色中的珠丘。 请你带着桂花酒,去到九疑山,将酒洒在那烟雾缭绕的地方,以此纪念。

赏析

这首诗是屈大均送别沈文学去韶州的作品,通过描绘韶州的风景和历史传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诗中,“三十六韶石,芙蓉翠可怜”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韶州的自然美景,而“重华曾奏乐,遗响在林泉”则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元素,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结尾的“凭君陈桂酒,去洒九疑烟”则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屈大均诗歌的独特魅力。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