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 渎(dú):轻慢,不敬。
- 申公:指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与“术”。
- 乙:古代书籍中用于标记停止阅读的地方的符号。
- 吕獒:《尚书》中的一篇,讲述吕望(姜太公)教导周公如何治理国家。
- 无逸:《尚书》中的一篇,讲述周公教导成王要勤政爱民,不可逸乐。
翻译
三千片木简,在二月里阅读。君王何必如此辛劳,臣子又何必轻慢。申不害曾说,言语不在于多。停止时就做标记,现在又该如何呢?右边是《吕獒》,左边是《无逸》。不如对着这些书籍,从早到晚地学习。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君王的辛劳和臣子的轻慢,以及引用申不害的言论,强调了言简意赅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两篇《尚书》中的文章《吕獒》和《无逸》,都是关于治国理政的教诲,暗示了作者对于政治智慧的追求。最后一句“不如对此朝还夕”,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治国能力。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政治和学问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