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父墓

却笑箕山客,幽光使帝知。 至人无物累,天下有尧治。 饮犊临清涧,悬瓢在上枝。 高风何处溯,遗墓草离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巢父: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尧帝时人。
  • 箕山客:指许由,古代隐士,相传尧帝曾让位于他,他拒绝并隐居箕山。
  • 幽光:隐秘的光辉,指隐士的高洁品质。
  •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
  • 物累:物质或世俗的牵累。
  • 尧治:尧帝的治理,指理想的政治状态。
  • 饮犊:给牛饮水,此处指隐士的简朴生活。
  • 临清涧:靠近清澈的山涧。
  • 悬瓢:将瓢挂在树上,指隐士不问世事,超然物外。
  • 上枝:树的高枝。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追溯,追寻。
  • 遗墓:遗留下来的坟墓。
  • 草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墓地荒凉而草木丛生。

翻译

却笑那箕山的隐士,他的隐秘光辉竟让帝王知晓。 真正至高无上的人,没有世俗的牵累,天下自有尧帝那样的理想治理。 他给牛饮水于清澈的山涧旁,将瓢挂在树的高枝上,超然物外。 那高尚的风范何处可寻?只留下荒凉的墓地,草木茂盛。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巢父墓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隐士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诗中“却笑箕山客,幽光使帝知”一句,既展现了隐士的超然态度,也暗含了对世俗的嘲讽。后文通过对隐士生活的具体描绘,如“饮犊临清涧,悬瓢在上枝”,进一步强化了隐士的超脱与高洁。结尾的“高风何处溯,遗墓草离离”则透露出对隐士精神的追寻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