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刑

全晋咽喉地,城横万叠山。 西屏句注塞,东控紫荆关。 砧杵三秋急,旌旗一代閒。 天心元朔漠,临眺且开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句注塞:古代边塞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 紫荆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是古代北方的重要关隘。
  • 砧杵:古代捣衣的工具,砧是捣衣石,杵是捣衣的棒。这里指秋天的捣衣声,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泛指秋天。
  • 旌旗: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这里指军旗。
  • 元朔漠:指北方的广阔沙漠。

翻译

这城池位于全晋的咽喉之地,横亘在万重山峦之间。 西面紧邻句注塞,东面控制着紫荆关。 秋天的捣衣声急促,军旗却显得一代悠闲。 天意原本就眷顾着北方的沙漠,远眺时且让我们展颜欢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通过地理特征的描写,展现了城池的重要战略位置。诗中“砧杵三秋急”与“旌旗一代閒”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边塞的紧张气氛,又透露出一种超然和宁静。结尾的“天心元朔漠,临眺且开颜”则传达了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情绪,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