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常奉礼郎刘仲庸以二宫命使南省织金段龙帐还京师二首

· 王逢
泽国李膺舟,风霜季子裘。 家依南越鸟,身适大宛骝。 甲乙帷虚夜,蓬莱殿敞秋。 到京王母喜,休语万方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泽国:水乡,这里指江南地区。
  • 李膺舟:李膺,东汉名士,其舟常为士人所慕,后用以比喻名士的行踪。
  • 风霜:比喻旅途的艰辛。
  • 季子裘:季子,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其裘衣为贫贱之象征,后用以比喻贫贱。
  • 南越鸟:指南方的鸟,比喻家乡。
  • 大宛骝:大宛,古代西域国名,骝指黑鬃黑尾的红色马,这里指良马,比喻远行。
  • 甲乙帷虚夜:甲乙,指天干,帷,帐幕,虚夜,空无一人的夜晚,这里指宫中帐幕空寂。
  • 蓬莱殿敞秋:蓬莱,神话中的仙山,殿,宫殿,敞,开阔,秋,秋天,这里指宫殿在秋天的景象。
  • 王母:神话中的西王母,这里指皇太后。
  • 休语:停止说话,这里指不要说出。
  • 万方忧:万方,指全国各地,忧,忧虑,这里指国家的忧虑。

翻译

江南水乡,名士如李膺般行舟,风霜中,季子的裘衣显露贫贱。 家在南方的鸟儿旁,身却远赴大宛,驾驭着良马。 宫中的帐幕在空寂的夜晚,蓬莱仙殿在秋日里敞开。 回到京城,皇太后定会欢喜,但请不要说出,以免引起全国的忧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刘仲庸奉命南行,完成使命后返回京城的情景。诗中通过“李膺舟”、“季子裘”等典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身份的贫贱,而“南越鸟”、“大宛骝”则形象地表达了家乡与远行的对比。后两句则通过宫廷的景象,暗示了使命的重要性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表达了诗人对刘仲庸的敬佩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