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蔡琰还汉图

· 王逢
铜台春深边草绿,琰因名父千金赎。残生既免毡裘鬼,哀衷莫尽芦笳曲。 旧时汉妆慵复理,感义怀惭归董祀。入朝好语乱世雄,贱妾不为天地容,尔其忠事山阳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女诗人,蔡邕之女。
  • 铜台:指曹操所建的铜雀台,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 琰因名父千金赎:指蔡琰因其父蔡邕的名声而被曹操以千金赎回。
  • 毡裘鬼:指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蔡琰被匈奴掳走后的生活。
  • 芦笳曲:古代北方民族的乐器,这里指蔡琰在匈奴的生活。
  • 旧时汉妆慵复理:指蔡琰回到汉地后,懒得再整理旧时的汉家妆容。
  • 董祀:蔡琰的丈夫。
  • 山阳公:指曹操,他曾封为山阳公。

翻译

铜雀台春意深沉,边疆的草色绿油油,蔡琰因为父亲的名声被曹操以千金赎回。她庆幸自己得以脱离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但内心的哀愁却无法用芦笳曲表达。

她懒得再整理旧时的汉家妆容,感激董祀的义气,心中充满了愧疚。她回到汉地,对乱世中的英雄们说:“我不愿再为天地所不容,你们应该忠心侍奉山阳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蔡琰从匈奴被赎回后的复杂心情。诗中,“铜台春深边草绿”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隐喻了蔡琰的回归。通过对比“毡裘鬼”与“芦笳曲”,表达了蔡琰对过去生活的厌弃和对汉文化的怀念。最后,蔡琰的话语表达了她对乱世的无奈和对曹操的忠诚,展现了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