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

· 方回
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 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 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 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 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 何如时寒风,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饭肉白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淫雨:(yín yǔ)指连绵不断的雨。
  • :(yì)割取,这里指收割稻谷。
  • :这里指未收割的稻谷。
  • 漂没:被水冲走。
  • 云师:古代神话中掌管云的神。
  • 葛伯:古代神话中的雨神。
  • 仇饷:(chóu xiǎng)古代神话中掌管饥荒的神。
  • 佚天罚:逃避天罚。
  • 菌蕈:(jùn xùn)蘑菇。
  • 化萤:指萤火虫。
  • 恒燠:(héng yù)持续的温暖。
  • 缪为恩:错误地给予恩惠。
  • 乖气:不正常的气候。
  • :(bèi)违背常理。
  • 霜晴:霜后的晴天。
  • 大明揭:阳光普照。
  • 舂枕:用稻谷舂成的枕头,这里指收获的稻谷。
  • 肉白骨:形容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翻译

稻谷成熟时,苦于连绵不断的雨,从九月持续到十月。已经收割和未收割的稻谷,一半发芽,一半被水冲走。饥饱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这种变化怎能忽视。云神如同葛伯,逃避了天罚,仇饷神也未能施加惩罚。死木上长出了蘑菇,萤火虫在草丛中未曾停歇。持续的温暖错误地被视为恩惠,不正常的气候是多么违背常理。比起这样的天气,更希望寒风来临时,霜后的晴天阳光普照。农夫得到了收获的稻谷,一顿饭就能让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农民在连绵雨季中的艰难生活,以及对正常气候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比“淫雨”与“霜晴”,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人借用神话中的神祇,暗喻天灾人祸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诗人的社会关怀。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