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
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
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
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
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
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
何如时寒风,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饭肉白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淫雨:(yín yǔ)指连绵不断的雨。
- 刈:(yì)割取,这里指收割稻谷。
- 芽:这里指未收割的稻谷。
- 漂没:被水冲走。
- 云师:古代神话中掌管云的神。
- 葛伯:古代神话中的雨神。
- 仇饷:(chóu xiǎng)古代神话中掌管饥荒的神。
- 佚天罚:逃避天罚。
- 菌蕈:(jùn xùn)蘑菇。
- 化萤:指萤火虫。
- 恒燠:(héng yù)持续的温暖。
- 缪为恩:错误地给予恩惠。
- 乖气:不正常的气候。
- 悖:(bèi)违背常理。
- 霜晴:霜后的晴天。
- 大明揭:阳光普照。
- 舂枕:用稻谷舂成的枕头,这里指收获的稻谷。
- 肉白骨:形容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翻译
稻谷成熟时,苦于连绵不断的雨,从九月持续到十月。已经收割和未收割的稻谷,一半发芽,一半被水冲走。饥饱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这种变化怎能忽视。云神如同葛伯,逃避了天罚,仇饷神也未能施加惩罚。死木上长出了蘑菇,萤火虫在草丛中未曾停歇。持续的温暖错误地被视为恩惠,不正常的气候是多么违背常理。比起这样的天气,更希望寒风来临时,霜后的晴天阳光普照。农夫得到了收获的稻谷,一顿饭就能让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农民在连绵雨季中的艰难生活,以及对正常气候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比“淫雨”与“霜晴”,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人借用神话中的神祇,暗喻天灾人祸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诗人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