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渊明采菊图

· 方回
东篱东篱所至有,南山南山古至今。 东篱之西拄我杖,秋菊千丛开黄金。 南山之北送我目,鸿飞山阳我山阴。 今是昨非栗里宅,三径就荒犹可寻。 画工可写渊明面,政恐难写渊明心。 渊明面匪宣明面,谁欤障我西风扇。 翁醉欲眠遣客去,渊明此心我常见。 归去来兮归去来,渊明方寸焉在哉。 宁入东邻白莲社,不上徐州戏马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篱:指陶渊明诗中常提到的东边的篱笆,象征田园生活。
  • 南山:指陶渊明诗中常提到的南山,象征隐居之地。
  • (zhǔ):支撑,用棍杖等顶住地面。
  • 鸿飞:鸿雁飞翔,常用来比喻远行或离别。
  • 山阴:山的北面。
  • 栗里:地名,陶渊明的故乡。
  • 三径:指陶渊明家中的小径,比喻隐居的生活环境。
  • 就荒:接近荒废。
  • 画工:画家。
  • 政恐:恐怕。
  • 宣明:指宣纸上的明亮,这里比喻表面的形象。
  • :遮挡。
  • 西风:秋风,常带有萧瑟、凄凉之意。
  • :老人,这里指陶渊明。
  •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归隐的决心。
  • 方寸:心,指内心世界。
  • 白莲社:佛教的一个社团,这里指清净的修行之地。
  • 徐州戏马台:指世俗的繁华场所,与隐居生活相对。

翻译

东边的篱笆到处都有,南山自古至今依旧。 我在东篱的西边撑着我的拐杖,秋菊丛中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 南山的北面我目送着鸿雁飞过,它们飞向山阳而我留在山阴。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昨日的我,在栗里的宅院中,虽然小径接近荒废,但仍可寻觅。 画家可以描绘出渊明的面容,恐怕难以描绘出渊明的心。 渊明的面容不是宣纸上的明亮,谁又能遮挡我心中的秋风呢? 老人醉了想要客人离去,我常见到渊明这样的心境。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渊明的内心世界在哪里呢? 我宁愿加入东邻的白莲社,也不愿登上徐州的戏马台。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陶渊明高洁品格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东篱”、“南山”等意象,以及“秋菊千丛开黄金”的描绘,都生动地再现了陶渊明诗中的田园风光。后半部分通过对陶渊明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