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吟十首

· 方回
三百篇既绝,孔圣作春秋。 荣辱系褒贬,与诗美刺侔。 楚骚降一等,尚可风雅俦。 汉盛出苏李,魏兴起曹刘。 历览逮六朝,仰止兹为优。 独一陶元亮,龙凤翔九州。 韩柳继李杜,黄陈绍苏欧。 江湖近一种,禽虫鸣啁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百篇:指《诗经》,共305篇。
  • 孔圣:指孔子。
  • 春秋:孔子编纂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 荣辱系褒贬:指《春秋》中通过微言大义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褒贬。
  • 美刺:赞美与讽刺,指《诗经》中表达的正面和负面情感。
  • 楚骚:指楚辞,特别是屈原的作品。
  • 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
  • 苏李:指苏武和李陵,汉代诗人。
  •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诗人。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
  • 陶元亮: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
  • 龙凤翔九州:比喻陶渊明的诗才高超,影响广泛。
  • 韩柳:指韩愈和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唐代诗人。
  • 黄陈:指黄庭坚和陈师道,宋代诗人。
  • 苏欧:指苏轼和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 江湖:这里指民间或非官方的文学作品。
  • 禽虫鸣啁啾:比喻民间文学的琐碎和低俗。

翻译

《诗经》之后,孔子编纂了《春秋》。《春秋》通过微言大义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褒贬,与《诗经》中的赞美与讽刺相呼应。楚辞虽然稍逊一筹,但仍可与《诗经》中的风雅相媲美。汉代诗歌以苏武和李陵为代表,魏晋时期则以曹植和刘桢为翘楚。纵观至六朝,这些作品都是上乘之作。唯独陶渊明,其诗才如龙凤般翱翔于九州之上。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继承了李白和杜甫的传统,宋代黄庭坚和陈师道则延续了苏轼和欧阳修的风格。而民间的文学作品,则如同禽虫的啁啾声,显得琐碎和低俗。

赏析

这首诗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春秋》,再到楚辞、汉魏诗歌,直至唐宋文学,展现了作者对各个时期文学成就的评价。诗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诗才,将其比作龙凤,显示出对其作品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民间文学的评价则较为贬低,认为其琐碎低俗。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