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二十六韵
注释
- 绀殿 (gàn diàn):指佛寺。
- 虚阁:空旷的楼阁。
- 翠岚 (cuì lán):青翠的山气。
- 神宝岭:地名,指灵岩寺所在的山岭。
- 證明龛 (zhèng míng kān):供奉佛像的石龛。
- 阴魔:佛教中指妨碍修行的内心烦恼。
- 怒虎眈 (nù hǔ dān):形容虎视眈眈,比喻凶猛。
- 定师:指创建寺庙的高僧。
- 党刻:指刻石记事。
- 老衲 (lǎo nà):老僧的自称。
- 毵 (sān):形容毛发或枝条细长。
- 幡影:指寺庙中飘扬的旗帜。
- 枯楠:干枯的楠木。
- 法护:指佛教的护法神。
- 双椤树 (shuāng luó shù):指两棵椤树,椤树是一种常绿乔木。
- 七宝函:指用七种宝物装饰的佛经函。
- 赭 (zhě):红褐色。
- 瀹 (yuè):煮。
- 花雨:佛教中指天花乱坠,形容佛法广大。
- 濛 (méng):细雨貌。
- 沙界:佛教中指世界。
- 岩团:山岩的形状。
- 布金:指施舍金钱。
- 仰食:依赖他人供给食物。
- 幽寻:深入寻找。
- 力不堪:力量不足以承受。
- 微官:小官。
- 缚律:束缚于法律或规则。
- 小隐:隐居于小地方。
- 投簪:丢掉固定发髻的簪子,比喻弃官归隐。
- 篮舆:竹轿。
- 玉版: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献。
- 静缘:静修的因缘。
- 天或假:天意或许给予。
- 世味:世俗的滋味。
- 苦相谙:痛苦地熟悉。
- 城市蛙居坎:比喻在城市中像青蛙一样局促不安。
- 功名蚁战酣:比喻追求功名如同蚂蚁战斗一样激烈。
- 嗔贪 (chēn tān):佛教中指愤怒和贪婪。
- 风化:指道德教化。
- 慈恩:指佛教的慈悲恩德。
- 释氏:指佛教。
- 覃 (tán):深广。
- 教崇:尊崇教义。
- 山林胜:山林的美景。
- 佛老:指佛教和道教。
- 翠琰 (cuì yǎn):翠玉。
- 清吟:清雅的吟咏。
- 口讵缄 (kǒu jù jiān):口怎能闭上,指忍不住要吟咏。
- 顾瞻:回头看。
- 咄咄 (duō duō):表示惊诧。
- 山主:山的主人,指寺庙的住持。
- 官程:官员的行程。
- 众碞 (zhòng yán):众多险阻。
- 夕阳人影淡:夕阳下人影变得模糊。
- 归骖 (guī cān):回家的马车。
翻译
在中土论及名刹,这座山的第一岩最为著名。 地灵与海岱相连,境胜隔绝了仙凡。 绀色的佛殿与虚阁相通,红色的山崖间青翠的山气缭绕。 天低垂于神宝岭,佛像出现在证明其神圣的石龛中。 鸡鸣警醒阴魔的暴虐,僧人驯服了怒虎的凶猛。 定师兴建寺庙的开始,刻石记事不辞辛劳。 石状奇特如殷公之怪,老僧的眉毛细长如枝条。 钟声在绝壑中回荡,幡影在枯楠间飘扬。 法护守护着双椤树,经文珍藏于七宝函。 赭色的松树上栖息着鹤,煮茶用的是甘甜的露泉。 花雨细密地覆盖着沙界,岩团环抱着碧绿的潭水。 施舍金钱仍来自赵魏,依赖他人供给食物而不耕蚕。 富览山景无尽,深入寻找却力不从心。 小官受法律束缚,小隐欲弃官归隐。 吟咏着乘竹轿前往,禅思深邃如玉版参悟。 静修的因缘或许是天意所赐,世俗的滋味痛苦地熟悉。 城市中如青蛙般局促不安,追求功名如同蚂蚁战斗般激烈。 有人来求福利,谁又能减少愤怒和贪婪? 风化教化在于我儒家,慈恩深广在于释氏。 教义尊崇因世主,风靡过周南。 因此山林的美景,皆为佛老所探寻。 这次游览聊以适意,他日尽可横谈。 翠玉般的诗篇如此,清雅的吟咏怎能闭口不谈。 回头看时因惊诧,前后至三三。 山主留宿昏暗中,官程畏惧众多险阻。 夕阳下人影变得模糊,依然珍惜地动身归家。
赏析
这首作品以灵岩寺为背景,描绘了寺庙的庄严与山林的幽静,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绀殿通虚阁”、“花雨濛沙界”等,表达了作者对灵岩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元代士人对于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的矛盾心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元代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