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后集

· 薛能
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 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风坏语无情。 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 纵到缑山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诗源:诗歌的源泉,指诗歌创作的灵感或传统。
  • 澄清:清澈,这里指诗歌传统的纯净和正统。
  • 狂波:狂乱的波涛,比喻混乱的诗歌风气。
  • 后生:年轻人,这里指新一代的诗人。
  • 道孤:道义上的孤独,指坚持正道而感到孤立。
  • 风坏:风气败坏。
  • 语无情:言语失去了情感和真诚。
  • 恶少:品行恶劣的年轻人。
  • 韩信: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这里用作比喻,指被恶少欺负的正直之人。
  • 祢衡: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因直言被杀,这里比喻被诸侯杀害的直言之人。
  • 缑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高远的境界。
  • 四方联络:四方联系,指各地的交流和联系。
  • 蛙声:蛙鸣,比喻低俗、无意义的言论。

翻译

诗歌的源泉在哪个时代失去了它的清澈,到处都是狂乱的风气污染着新一代的诗人。 我常常因为坚持正道而感到孤独,吟诗时甚至带着泪水,却因为风气败坏,言语变得无情。 难以忍受被那些品行恶劣的年轻人欺负,就像韩信一样;也枉然被诸侯杀害,如同祢衡。 即使能达到那高远的缑山境界,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四方联系中充斥着低俗的蛙鸣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诗歌界风气败坏的深切忧虑和不满。诗人通过对比“诗源”与“狂波”,“道孤”与“风坏”,以及历史人物韩信和祢衡的遭遇,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和文坛的混乱与不公。诗的最后,诗人以“缑山”与“蛙声”作结,形象地描绘了即使达到高远境界也无法摆脱低俗环境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时代风气的失望和对诗歌未来的担忧。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