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白羽职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羽:指箭,因箭杆上有白色羽毛,故称。
  • 职霜:指箭头锋利如霜。
  • 胡烽:指北方边疆的烽火。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中原地区。
  • 西山月:指从城头望去的西边山上的月亮。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翻译

箭头锋利如霜,带着寒意出塞,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到长安。 城头上,西山的月亮高挂,无数出征的士兵在马背上仰望着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士兵的艰辛。诗中,“白羽职霜”形象地描绘了箭的锋利和寒冷,象征着战争的残酷。“胡烽不断接长安”则反映了边疆战事的频繁和紧张。最后两句通过“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的描写,展现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坚守岗位的决心和勇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李攀龙

李攀龙

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少孤家贫,嗜诗歌,厌训诂之学,日读古书,里人目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擢陕西提学副使,累迁河南按察使。母丧,心痛病卒。官郎署时,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称“五子”,又益以吴国伦、徐中行称“后七子”,而以攀龙、世贞为魁首,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其持论诗不读盛唐以后人集,文不读西汉以后人作。攀龙有才力,诗以声调称,然古乐府似临摹帖,并无可观。文章失之模拟生涩,而效之者甚众。有《古今诗删》、《李沧溟集》。 ► 14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