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性甫诗稿
四十精思成此稿,吴乡吟辈未堪侪。
揠苗岂是时能长,啖蔗应知老渐佳。
虽止百篇诸体备,不拘一律大方谐。
野航秋水空尘迹,细屦春风有好怀。
公道未应无赏识,文章安可使沈埋。
冠端感慨仪曹笔,跋尾吹嘘借舫斋。
已藉二君高论在,赘辞惭愧老夫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精思:精心思考。
- 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 揠苗:比喻急于求成,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 啖蔗:比喻渐入佳境。
- 大方:指大道理,也指专家学者;大方之家。
- 野航:指在野外航行。
- 细屦:细密的鞋,比喻行走的痕迹。
- 冠端:指文章的开头部分。
- 仪曹:古代官名,掌管礼仪。
- 跋尾:文章结尾的附言。
- 赘辞:多余的言辞。
翻译
四十岁时精心思考完成了这份诗稿,吴地的吟咏者们还未能与之相提并论。 揠苗助长并非时代所能催生,啖蔗渐入佳境应知老年渐入佳境。 虽然只有百篇却诸体具备,不拘一格大方之家和谐。 野航秋水空留尘迹,细屦春风留下美好回忆。 公道不应无赏识,文章怎能被埋没。 文章开头感慨仪曹笔,结尾附言借舫斋吹嘘。 已借二君高论存在,赘辞惭愧老夫同行。
赏析
这首作品是沈周为朱性甫的诗稿所作的题词。诗中,沈周赞扬了朱性甫四十岁时精心创作的诗稿,认为其水平远超吴地的其他吟咏者。他用“揠苗”和“啖蔗”两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朱性甫的创作并非急于求成,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入佳境。沈周还强调了朱性甫诗稿的多样性和不拘一格,以及其留下的美好回忆。最后,他表达了对朱性甫文章不应被埋没的期望,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题词只是赘辞。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沈周对朱性甫的赞赏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