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村路中用程篁墩虎丘韵

· 沈周
踯躅经墟复历丘,昼时不走夜时游。 泥涂我有多岐叹,江海谁閒野渡舟。 著力自家须杖舄,发明何许借膏油。 从知世路不易涉,只好归眠旧草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 :废墟,荒废的地方。
  • 历丘:走过小山丘。
  • 多岐:多条岔路,比喻选择多。
  • 江海:泛指广阔的水域。
  • (xián):同“闲”,空闲。
  • 杖舄(zhàng xì):拄着拐杖,穿着鞋,指行走。
  • 膏油:灯油,比喻指引或智慧。
  • :渡过,经历。
  • 草楼:简陋的住所,指归隐的生活。

翻译

我在废墟与小山丘间徘徊,白天不走,夜晚却游荡。 泥泞的路上,我感叹选择的多样,江海之间,谁有空闲去划那野渡的舟。 我需要依靠拐杖和鞋子来行走,智慧的启示又在哪里,需要灯油的照亮? 由此我知道,世间的路不易行走,只愿回到旧日的草楼中安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孤独行走于乡村小路上的情景,通过对“踯躅”、“多岐叹”、“野渡舟”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迷茫与无奈。诗中“江海谁閒野渡舟”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束缚的感慨。最后,诗人通过对“世路不易涉”的深刻认识,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渴望和对纷繁世事的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情感。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