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尚湖望虞山

· 沈周
日午放船湖上头,虞山随船走不休。 高云仰见出翠壁,飞影下接沧波流。 青林人家隐山麓,鸡鸣犬吠闻中洲。 鸬鹚群栖竹叶暗,蜻蜓特立荷花秋。 莲歌渔唱尚互答,落景在树犹堪游。 小舟争渡各先去,独逆风波浑不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尚湖: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与虞山相映成趣。
  • 虞山: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江南名山之一。
  • 沧波:指湖水。
  • 中洲:湖中的小岛。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蜻蜓:一种昆虫,常在水边活动。
  • 莲歌渔唱:指渔民在湖上唱歌,莲歌可能是指与莲花相关的歌曲。
  • 落景:夕阳的景色。
  • 独逆风波:独自逆着风浪。

翻译

午后时分,我在尚湖上划船,虞山仿佛随着船只一起移动,永不休止。抬头仰望,高耸的云朵从翠绿的山壁上升起,云影与湖水相接,随波流动。在山脚下的青林中,隐约可见人家,鸡鸣狗吠声从中洲传来。鸬鹚群聚在暗淡的竹叶间,而蜻蜓则独自停在秋日的荷花上。渔民们在湖上互相对唱着莲歌和渔歌,夕阳下的树影中仍有游人的身影。小船争相渡过湖面,各自前行,而我独自逆着风浪,心中却毫无忧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尚湖上划船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中,“虞山随船走不休”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虞山以生命力,使其仿佛与船同行,增添了诗意。后文通过对鸬鹚、蜻蜓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以动衬静,展现了湖上的宁静与和谐。最后,“独逆风波浑不忧”一句,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心境,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