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人短视

· 沈周
朱子阿堵中,光晦视昏沈。 秖坐醉翁短,初非五色淫。 只消理肝木,未须刮篦金。 睇远野常雾,瞻晴天久阴。 逢人昧真面,而从言语寻。 欲比亢仓子,误名观世音。 其疾止眊焉,岂废聋与瘖。 体具聊乖用,譬如不调琴。 一向甘懵懂,青白非所任。 把卷睫著字,具服倒捉衿。 对酒妄告止,既滟徒拒斟。 出门皆通衢,长迷苍耳林。 平生绝骑马,惴惴在临深。 尚有能为者,千首日细吟。 我知子不晦,其明在诸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阿堵(ā dǔ):这里指眼睛。
  • 光晦:光线昏暗。
  • 五色淫:过度沉迷于五彩斑斓的色彩。
  • 肝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这里指调节肝气。
  • 篦金:金属制的梳子,这里比喻治疗眼睛的方法。
  • (dì):看。
  • 亢仓子:古代传说中的盲人,能通过听觉感知世界。
  • (mào):眼睛昏花。
  • (yīn):哑。
  • 具服:穿好衣服。
  • (yàn):液体溢出。
  • 苍耳:一种植物,果实有刺,容易粘在衣物上。
  • 惴惴(zhuì zhuì):形容非常害怕。

翻译

沈周在诗中戏谑地说,朱子的眼睛里,光线昏暗,视线模糊。这并不是因为他过度沉迷于五彩斑斓的色彩,只是因为他的眼睛短视。只需要调理肝气,而不需要用金属梳子刮治。他看远处总是雾蒙蒙的,看晴天也觉得阴沉。遇到人时,看不清真面目,只能通过言语来寻找线索。他想和亢仓子相比,却误被称作观世音。他的视力问题只是眼睛昏花,并不妨碍他听和说。虽然身体健全,但视力不佳,就像一把不调的琴。他一直甘愿保持这种懵懂状态,不愿意分辨青白。拿着书卷,字迹仿佛就在睫毛上,穿好衣服却倒着捉襟。对着酒杯,他妄图告诫自己停止,酒溢出来也只是徒劳地拒绝再斟。出门走在通衢大道上,却总是迷失在苍耳林中。他一生都不敢骑马,总是害怕坠入深渊。尽管如此,他还能做的,就是每天细细吟咏千首诗。我知道你并不晦暗,你的智慧在于你的内心。

赏析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短视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诗人通过对短视者的各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深刻性。通过这种戏谑的方式,诗人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的感知和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局限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