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

· 沈周
两宫万里塞云黄,三闽四广天子忙。 孤忠老臣老不死,膏血几时湔国耻。 天高欲诉衍六歌,手把怨笔濡天河。 天河不乾怨长在,朝廷凌迟家破碎。 老臣已死稿苴存,金玉辉生旧墨痕。 郁攸小儿那解事,纸影虽空有文字。 传人流世自千年,击剑重歌双泪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两宫:指皇帝和皇后的居所。
  • 塞云黄:形容边塞的云,黄色可能象征着边疆的荒凉。
  • 三闽四广:指福建和广东地区,三闽指福建的三个部分,四广指广东的四个部分。
  • 孤忠老臣:指忠诚而孤独的老臣。
  • 湔国耻:洗刷国家的耻辱。
  • 衍六歌:指流传的六首歌。
  • 濡天河:沾湿天河,比喻诗人的情感深沉。
  • 凌迟:古代的一种酷刑,这里比喻朝廷的衰败。
  • 稿苴:指诗稿。
  • 郁攸:指忧郁的样子。
  • 纸影:指纸上的文字。

翻译

皇帝和皇后的居所远在万里之外的边塞,云彩显得黄色而荒凉,福建和广东的地区让天子忙碌不已。那位忠诚而孤独的老臣虽然年老但未死去,他的血泪何时才能洗刷国家的耻辱。天高难诉,他只能通过六首歌来表达,手持着充满怨恨的笔,仿佛要沾湿天河。天河不会干涸,他的怨恨也将永远存在,朝廷的衰败和家庭的破碎。老臣已经去世,只剩下他的诗稿,那些旧墨痕如同金玉般闪耀。忧郁的小孩哪里懂得这些事,纸上的文字虽空,却有着永恒的价值。这些文字将流传千年,我击剑重唱,双泪前流。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忠诚老臣的哀悼。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朝廷的衰败和家庭的破碎,诗人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老臣忠诚精神的敬仰。诗中“孤忠老臣老不死,膏血几时湔国耻”一句,深刻反映了老臣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以及对国家耻辱的深刻记忆。整首诗语言凝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