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喜晴有述

碧消烟尽露华凝,目极瑶坛第九层。 清佩缓随驰道月,绛笼高应午门灯。 风传广乐声初下,天近燔柴气已升。 人意可占神意悦,万年灵祚永堪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郊祀: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 喜晴:因天气晴朗而感到高兴。
  • 露华:露水的美称,这里指露水凝结的样子。
  • 瑶坛:指祭坛,因其精美如瑶(美玉)而得名。
  • 第九层:指祭坛的层数,古代祭坛多为多层建筑。
  • 清佩:指佩带的玉饰,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 驰道:古代供马车快速行驶的道路。
  • 绛笼:红色的灯笼。
  • 午门:古代皇宫的正门。
  • 广乐:指古代宫廷中的音乐。
  • 燔柴:古代祭祀时,将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以祭天。
  • 灵祚:指神灵赐予的福祉。

翻译

烟雾散去,露水凝结,我极目远眺那位于第九层的精美祭坛。 清脆的玉佩声随着月光在驰道上缓缓响起,红色的灯笼高高挂在午门之上。 风中传来宫廷音乐的初声,天边靠近祭天的柴堆,烟气已经升起。 人们的喜悦可以预示神灵的愉悦,万年的福祉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郊祀时的盛况和喜悦心情。诗中通过“碧消烟尽”、“露华凝”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随后,通过“瑶坛第九层”、“驰道月”、“午门灯”等意象,展现了祭祀场面的庄严与辉煌。最后两句“人意可占神意悦,万年灵祚永堪膺”,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对国家长久繁荣的祈愿,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