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杨亦琳游报恩寺

初地何年梵刹开,一经残燬半蒿莱。 閒楹雨榻迷蛛网,废井烟沈隐劫灰。 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 犹传舍利含光怪,铃铎风生夜月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初地:佛教用语,指修行者最初的修行地,这里指寺庙的建立之初。
  • 梵刹:佛教寺庙的别称。
  • 残燬:残破毁坏。
  • 蒿莱:杂草。
  • 閒楹:空闲的柱子。
  • 雨榻:雨水积聚的地方。
  • 迷蛛网:被蜘蛛网覆盖。
  • 废井:已经废弃的井。
  • 劫灰:佛教中指世界毁灭后的灰烬,这里指废墟。
  • 听法:听讲佛法。
  • 愁猿:悲伤的猿猴。
  • 宝座:佛像前的座位。
  • 驯鹿:被驯化的鹿。
  • 香台:供奉香火的台子。
  • 舍利:佛教中指高僧圆寂后火化留下的结晶体。
  • 光怪:奇异的光芒。
  • 铃铎:挂在寺庙檐角的铃铛。
  • 风生:风吹动。
  • 夜月哀:夜晚的月亮显得悲伤。

翻译

当初这座寺庙是何时建立的,如今已经残破不堪,半是杂草丛生。空闲的柱子和雨水积聚的地方都被蜘蛛网覆盖,废弃的井中烟雾沉沉,隐约可见废墟的痕迹。悲伤的猿猴偷偷窥视着佛像前的座位,被驯化的鹿衔着花儿走上供奉香火的台子。虽然传说中寺庙里还藏着含有奇异光芒的舍利,但夜晚风吹动檐角的铃铛,月色显得格外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座废弃寺庙的荒凉景象,通过对寺庙残破景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迷蛛网”、“劫灰”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结尾的“铃铎风生夜月哀”更是以景结情,将寺庙的荒凉与夜晚的哀愁融为一体,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以麟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诸集。传世者有《鹤汀集》十卷,其中诗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录其弟李之标文度《凫渚集》。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庐草》,三集《歇园草》,四集《和苏草》,五集《韵语》,今已不传,惟附见于《鹤汀集》之中。《鹤汀集》前有李本宁《圭山副藏叙》、韩上桂《北游草叙》二文,可供参考。康熙《新会县志·艺文下》录其诗三十一首、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八首,《明诗纪事》六首。《鹤汀集》录有邑志小传、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 1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