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民诗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
惨或在腹,已如色声。
亦无动威,亦无止力。
弗动弗止,惟民之极。
帝怀民视,乃降明德,乃生明翼。
明翼者何,乃房乃杜。
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
万国既分,乃释蠹民。
乃学与仕,乃播与食。
乃器与用,乃货与通。
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
工实蒙蒙,贾实融融。
左右惟一,出入惟同。
摄仪以引。
以遵以肆,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
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
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
惟百辟谷,乃二公之禄。
二公行矣,弗敢忧纵,是获忧共。
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
既柔一德,四夷是则。
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匪:不是。
- 惨:痛苦。
- 色声:外在的表现和声音。
- 动威:施加压力。
- 止力:限制力量。
- 极:极限,极端。
- 明德:显明的德行。
- 明翼:明亮的翅膀,比喻贤能的辅佐。
- 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朝初年的两位著名宰相。
- 蠹民:指害民的官员。
- 荡荡:宽广的样子。
- 董董:充实、富足的样子。
- 蒙蒙:模糊不清的样子,这里指工匠技艺高超,深不可测。
- 融融:和谐、快乐的样子。
- 左右惟一:指各方面都统一。
- 出入惟同:指内外一致。
- 摄仪:引导礼仪。
- 以遵以肆:遵循和放肆,指既有规矩也有自由。
- 品物载休:万物都得到安宁。
- 百辟:指百官。
- 谷:俸禄。
- 泰止:过度安逸。
- 柔一德:柔和统一的德行。
- 四夷是则:四方民族都以此为准则。
- 永怀不忒:永远怀抱不变。
翻译
天帝观察民情,不是幽暗不明。 痛苦或许在内心,已经表现在外在。 没有施加压力,也没有限制力量。 不施压也不限制,只是民心的极限。 天帝关心民情,于是降下显明的德行,生出贤能的辅佐。 贤能的辅佐是谁?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真正为民开路。 于是确立了天子,开启了万国。 万国既已分立,于是解除了害民的官员。 于是有了学问和官职,有了播种和食物。 有了器具和用途,有了货物和流通。 有创造有变迁,没有变迁就没有创造。 士人宽广,农民富足。 工匠技艺高超,商人和谐快乐。 各方面都统一,内外一致。 引导礼仪,既有规矩也有自由,这种风气已经流传,万物都得到安宁。 万物得到安宁,是天子守护的结果,也是两位宰相长久努力的结果。 天子明智,是两位宰相成就的结果。 百官正直,是两位宰相命令的结果。 百官有俸禄,是两位宰相的俸禄。 两位宰相行事,不敢放纵忧虑,这是共同忧虑的结果。 两位宰相居住,不敢过度安逸,这是获得安宁的结果。 已经柔和统一的德行,四方民族都以此为准则。 四方民族以此为准则,永远怀抱不变。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对唐朝初年两位著名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赞颂。诗中,柳宗元通过天帝的视角,描绘了民情的复杂与深邃,以及天帝如何通过降下明德和生出明翼(即贤能的辅佐)来引导国家走向繁荣。诗中提到的“房”和“杜”,即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视为为民开路的贤相,他们的政策和行为带来了国家的安定和万民的安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贤相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