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桥山同轨会,轩后葬衣冠。 东海风波变,西陵松柏攒。 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宁乾。 万木泉扃月,空怜凫雁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桥山:山名,相传为黄帝葬地。
  • 同轨:指诸侯或臣属的车辆,后泛指各地的官员。
  • 轩后:指黄帝,因其居轩辕之丘,故称。
  • 衣冠:指古代士以上的服装,这里特指黄帝的衣冠。
  • 东海:泛指东方的大海。
  • 风波:风浪,比喻变故、动乱。
  • 西陵:地名,相传为黄帝的陵墓所在地。
  • 松柏:常绿乔木,常用于象征坚贞不屈。
  • :聚集。
  • 鼎湖: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
  • 仙已去:指黄帝升天成仙。
  • 金掌:指黄帝的仙掌,传说中黄帝升天后留下的掌印。
  • 露宁乾:露水已经干涸,表示时间的流逝。
  • 泉扃:指墓门,这里指黄帝的陵墓。
  • :月光,象征着永恒和哀思。
  • 凫雁:野鸭和大雁,常用来象征秋冬的寒冷和迁徙。

翻译

桥山之上,诸侯同来会葬,轩辕黄帝的衣冠已入土。 东海的风波变幻莫测,西陵的松柏聚集成林。 鼎湖之地,黄帝已乘龙升天,金掌上的露水早已干涸。 万木环绕的泉扃,月光照耀,空留凫雁在寒风中哀鸣。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黄帝的深切哀悼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桥山、东海、西陵等地的描绘,展现了黄帝葬礼的盛大和其陵墓的庄严。鼎湖仙去、金掌露乾的意象,传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深远。最后,以万木泉扃的月光和凫雁的寒鸣,寄托了对黄帝的无限怀念和对逝去辉煌的哀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古代帝王的一种崇高敬意和深沉缅怀。

武元衡

武元衡,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 1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