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这里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 凝笳:徐缓吹奏的胡笳。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 火龙:指灯火,这里形容队伍里的火把。
- 鸟道:指狭窄险峻的山路。
- 羊肠: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这里指太行山的羊肠坂。
- 阴壑(hè):背阴的山谷。壑,山谷。
- 丹霞:红霞。
- 宿冻:隔夜的冻结。
- 馀霜:残留的霜。
- 野老:村野老人。
- 薜(bì):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 宣风:宣扬风化、德教。
- 耆(qí)艾:老年人。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
- 敦俗:使风俗淳厚。
- 凉德:薄德,自谦之辞。
- 徽猷(yóu):美善的谋略和行为。猷,计划、谋划。
- 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因檐瓦落下可能伤人,比喻危险的境地。
翻译
帝王车驾清晨渡过河阳,舒缓的胡笳声中直上太行。队伍的火把照亮险峻山径,铁骑围绕着迂回的羊肠小道进军。白茫茫的雾气掩埋着背阴的山谷,绚丽的红霞增添了黎明的光亮。山涧里的泉流还带着隔夜的冻结,山上的树木附着残留的霜雪。村野老人以茅草为房屋,打柴的人把薜荔当作衣裳。宣扬风化、询问当地年高德劭的人,倡导风俗淳朴并鼓励百姓从事农耕蚕桑。我自愧德行浅薄不如先哲,内心羡慕往昔帝王的美好谋略。若不是如今来此推行德义,又怎会冒险来到这危险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早登太行山的见闻与内心感慨。开篇“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描绘出帝王出行的威严庄重之态。“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以生动笔触展现了行军队伍在险峻山路上的宏大场面,“火龙”“铁骑”“鸟道”“羊肠”等形象尽显太行山路的艰险以及军队的浩大声势 。
中间描写山中景色“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既有山间晨色的美妙奇幻,也衬托出山地的寒冷荒僻。接着写“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刻画了山中百姓生活的质朴艰辛。“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则体现出诗人关心百姓、推行德政的志向。
最后几句以谦逊之语,诗人自叹德行不及先哲,却渴望有往昔帝王的谋略,表明此次出行之意在于推行德义,即便身处危险境地也在所不惜。整首诗气势宏大、意境壮阔,既展现了旅途见闻,又隐含着诗人的政治抱负和自我期许,将山水、人事、志向融为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 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