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昌谷到洛后门
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
寒凉十月末,露霰濛晓昏。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
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
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拼音
译文
九月,荒草细木都已经衰败
田野一片白茫茫
而苍山翠岭两相对峙如门
耸立在深秋,秋高气爽
十月末的寒凉,我已到洛阳
雪霰不断,白天夜晚都迷迷茫茫
黯淡的天色弥漫在白日的天空
心事如空中阴云,填塞胸膛
道路上,西北风强劲地吹
道路旁,野竹冰凌垂挂,如蛇涎流淌
天寒地冻,已听不见溪涧水流声
只有鸡鸣声把清晨的寒冷叫响
顶风逆雪,强行前进
洛阳的旧居在前方
接下鞍马,我投奔旧时的街坊
东家是一位擅长占卜的人
就像战国时晋国大夫辛廖一样
在偏远的乡村很有名望
阮宣子杖头挂百钱是为了独饮酣畅
而我非饮者,只想造访其人
卜算自己前进的方向
开始时想去南方,拜见楚襄王
现在又想去西方,拜见汉武王
是因为襄王与武帝都喜欢文章
流下芳名,千古传扬
可悲呀
听说现在楚国兰台故址一片凄凉
再也不见宋玉与襄王同游
君臣难遇合,他的魂灵在哪里飘荡?
可悲呀
青白色的书衣,淡黄色的书囊
我只有文章数行
为驱避蠹鱼,我用芸香
而今芸草也被蛰虫蠹蚀光光
难道为了探求长安的意图
天意让我穷困潦倒,采樵自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昌谷:地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
- 洛后门:指洛阳的后门。
- 大野白:广阔的原野显得一片白色。
- 苍芩(cāng qín):苍翠的芦苇。
- 竦秋门:竦立在秋天的门口。
- 露霰(lù xiàn):露水和霰(小冰粒)。
- 澹色:淡色。
- 结昼天:使白昼显得昏暗。
- 填空云:充满天空的云。
- 蛇涎痕:蛇留下的痕迹,比喻野竹上的斑点。
- 涷波声(dòng bō shēng):冻结的水波声。
- 廖者:姓廖的人。
- 乡曲:乡下。
- 造其人:拜访这个人。
- 适秦:前往秦地。
- 留青春:保持年轻。
- 兰台:古代官署名,宋玉曾在此任职。
- 缃缥(xiāng piǎo):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这里指书籍。
- 蛰虫:冬眠的虫子。
- 蠹秋芸:被虫蛀的书籍。
- 秦台意:秦地的意图或情况。
- 负薪:背柴,比喻劳苦。
翻译
九月时,广阔的原野一片白色,苍翠的芦苇竦立在秋天的门口。十月末,寒凉之中,露水和霰粒使黎明和黄昏变得模糊。淡色的天空昏暗,心中的事情如同填满了天空的云。路上吹着千里风,野竹上像是蛇留下的痕迹。石涧中冻结的水波发出声音,鸡叫声在清冷的早晨响起。我勉强走到东边的住所,解开马鞍,投宿在旧时的邻居家。东家是一个姓廖的人,乡下人传颂着他的姓辛。他的杖头不是用来饮酒的,我请求去拜访他。我开始想要南下去楚地,又想西行前往秦地。襄王和武帝,各自保持着青春。听说在兰台,宋玉没有归来的魂魄。两行字写在装帧古籍上,冬眠的虫子蛀食着秋天的书籍。为了探查秦地的意图,难道命运要我背负劳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贺在九月到十月间的旅行经历和内心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如“大野白”、“苍芩竦秋门”、“露霰濛晓昏”等,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冷清。同时,诗人的内心世界也通过“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等句得以表达,显示出他的忧郁和迷茫。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命运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