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后二日槎城同诸子登逍遥岩

· 张穆
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 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 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 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 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 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 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 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 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槎城:指河边的城市。
  • 幽岩:幽静的山岩。
  • 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
  • :斜视,此处意为远望。
  • 莎蓼:两种植物,莎草和蓼草。
  • 安隩:安定的角落。
  • 兔影:指月亮,因传说月中有玉兔。
  • 华屋:华丽的房屋。

翻译

残余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山中的清晨已显得肃穆。虽然多次登上幽静的山岩,却遗憾未能长久居住。离郊外三里多,幽静的兴致不会独自消逝。出门吟咏诗歌,凉风中散发着芳香。浅浅的溪流中落着野花,稀疏的风声在高树间回响。山中的僧人朴素无求,与杂乱的草木争夺石缝中的菊花。十年前在苔藓上题写的字迹,隐约还能辨认。登上高处远望群峰,青翠的山峰如同削尖的竹子般耸立。河边接纳了溪流,渔网映照着莎草和蓼草。荒凉的城池只剩下烟火,不像是在安定的角落。战乱尚未平息,怎能尽情享受山林之乐。暂时享受世外的欢乐,共同开阔心胸。怜爱那尚未圆满的月亮,山头的景色胜过华丽的房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中秋后二日与友人登逍遥岩的所见所感。诗中,“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一句,既表达了季节的转换,又烘托出山中的清幽氛围。后文通过对山景、水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诗末,“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则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战乱未平的忧虑,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

张穆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敬之。张和弟。正统四年进士。任工部主事,累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有《勿斋集》。 ► 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