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南还金陵道中

去国秋深转渺茫,西风摇曳白云乡。 霜林抹雨山含翠,茅屋编篱菊绽黄。 闾左追呼闻调募,畴西晚馌急输将。 匈奴未灭家何处,落日驱车空甚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渺茫:形容模糊不清,难以预料。
  • 摇曳:轻轻摆动。
  • 白云乡:指天空中的云彩,也常用来比喻遥远的地方。
  • 霜林:被霜覆盖的树林。
  • 含翠:含有翠绿色,形容山色青翠。
  • 绽黄:开放出黄色,指菊花盛开。
  • 闾左:古代指贫苦百姓居住的地方。
  • 追呼:追赶呼喊。
  • 调募:征召兵员。
  • 畴西:田地的西边。
  • 晚馌:傍晚时分送饭到田间。
  • 输将:运输,这里指送饭。
  •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这里泛指敌人。
  • 驱车:驾车。

翻译

离开国家的秋天已经深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西风吹动着天上的白云。 被霜覆盖的树林在雨后显得更加青翠,山峦也含着翠绿;茅屋周围编织的篱笆旁,菊花盛开,黄色的花朵十分醒目。 在贫苦百姓居住的地方,人们追赶呼喊着,因为正在征召兵员;田地的西边,傍晚时分,人们急忙送饭到田间。 匈奴未被消灭,家在哪里呢?在这样的落日下,我只能驾车匆匆忙忙地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南还金陵道中的景色和心情。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诗中“渺茫”、“摇曳”等词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无奈,而“霜林”、“菊绽黄”等则展现了秋日特有的凄美与生机。结尾的“匈奴未灭家何处”更是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归宿的迷茫。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辽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梁元柱

梁元柱,召补福建道御史。三年,监北京乡试。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之丧,起补广西参议,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见罗孙耀撰墓志铭、吴元翰撰行状。清黄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顺德县志》卷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