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驷: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结驷。这里指诸公乘坐的马车。
- 蓟北城:指北京。
- 德星:古代星象学中的吉星,比喻贤士。
- 碛沙:沙漠。
- 谈锋:言谈的锋芒,指说话的能力或风格。
- 匡扶:扶持,帮助。
- 禄食:俸禄,指官员的薪水。
- 顾遇:受到照顾和优待。
- 三辅:古代京城附近的地区。
- 朔野:北方的原野。
- 玉帛:玉器和丝绸,古代用于祭祀或外交的贵重礼物。
- 神京:指京城,这里指北京。
- 战气:战争的气氛或气势。
- 崆峒: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这里泛指高山。
- 洗兵:洗净兵器,指停止战争。
翻译
没想到会在北京城与诸公相遇,贤士的光辉仿佛照亮了沙漠。 我们共同感慨扶持国家的志向,一同感受到受到的照顾和优待。 京城附近的桑麻与北方的原野相连,四方来的贵重礼物拥向京城。 秋天的气息中带着战争的气势,我醉意中倚着高山,看着洗净的兵器,期待和平。
赏析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秋天接待来访的诸公时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德星忽傍碛沙明”一句,既描绘了贤士的到来如同明亮的星辰照亮了边疆,也隐喻了贤士对国家的扶持和希望。后文通过对京城繁荣景象的描述,以及秋日战气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