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择之见路傍乱草有感

· 朱熹
世间无处不阳春,道路何曾困得人。 若向此中生厌斁,不知何处可安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为难,阻碍。
  • 厌斁(yàn yì):厌烦,厌倦。

翻译

这世界上没有哪里不是充满温暖的春天,道路又怎么会把人困住呢?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厌烦情绪,那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自己安身立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说世间处处都有美好的春光,意味着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希望和机遇,道路上的困难不应成为阻碍人们前行的理由。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如果在这样充满希望的环境中还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就很难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安心的地方了。整首诗富有哲理,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轻易被困难和负面情绪所左右。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